艺起阅读简赫斯菲尔德诗歌是一些小

                            

TenWindows

HowGreatPoemsTransformtheWorld

“诗歌是一些‘小东西’,可以放在口袋里,也可以存放在心灵之中。然而,路过的旅行者的‘渺小’却能唤醒并改变他们周围山脉的‘广大’。”诗人简赫斯菲尔德在她的诗学散文集《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中如此定义诗歌。

在这部作品中,赫斯菲尔德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她通过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毕肖普等诗人的创作,告诉读者如何读诗、写诗,并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以及这些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这本书像一张导航图,跟随它的指引,我们既能细细品味好诗所蕴藏的变革之力,也能见证如何通过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

简?赫斯菲尔德/著

杨东伟/译,王家新/校

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个优异的诗歌心灵,一个伟大的开窗者

文/王家新

年夏天,简赫斯菲尔德由美方推荐来中国参加一个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国际性会议,住在王府井饭店,我和诗人蓝蓝与她相约在王府井见面。虽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

简掩抑不住她的兴奋,但又带着几分尴尬(作为一个修道者和质朴的人,却被安排住在如此豪华的饭店)。没想到的是,她还为我带来了厚厚一沓(四份)新出版的《美国诗歌评论》,因为上面刊有一个由乔直和史春波翻译的我的诗歌小辑,还有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哈斯(简和他也是朋友)对我的诗作的评论。我很感动,仿佛“看到了”行前她是怎样匆匆去书店购买并把它作为一份礼物的情景!

更珍贵的礼物,是她送我的她在当年新出版的诗集《美》以及印有她的《平凡的雨。每一片叶子是湿润的》一诗的诗歌明信片。简的诗真让人不胜喜爱。它单纯(并非简单)、清新满怀着谦卑和爱,意象如蚀刻般醒目,字里行间又有很大的跳跃,并留下了回味空间。

切斯瓦夫米沃什

它写于人生的漂泊途中,但又寄期望于某种生命的对话。它的结尾尤其令人感到亲切,甚至使我想起了陆游的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我不知道简是否读过陆游这首诗,但我多少已了解她。

她这首诗,是一首向丢勒这样的艺术家致敬的诗,也是向她所热爱的中国和日本古典诗歌致敬的诗。正因为这样的艺术存在,她自己内心中“每一片叶子是湿润的”,她在风雨漂泊中坚守着人类之爱。

简的朋友、波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同样赞赏简的禅宗修为,不过他并没有把她标签化:“对所有受苦生灵深切的同情心……这正是我要赞美简赫斯菲尔德诗歌的一点。她的诗歌主题是我们与他者的平凡生活,以及我们与地球带给我们的一切事物—树木、花朵、动物和鸟类—持续不断地相遇。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以这种方式珍视每一刻,以及我们是否能像友好地对待人类那样同等对待猫、狗和马。她的诗歌以高度敏感的细节阐释了佛教徒的正念美德……她是我们加州诗人同盟中最杰出的一位。”

艾米莉狄金森

米沃什是对的。简赫斯菲尔德的创作深受禅宗和中国、日本古典诗学的影响,而又融入了最敏感复杂的现代心智,或者说贯通了西方传统的内省和启示性。她的诗,扎根于她自己的生命经验,正如她自己所说:“感性在蜂巢一般复杂而精致的意识结构下榨出它的汁液,如同橡树连带着那攫住石头的树根、枝叶、橡实和雪的重量,从而生长成为它自身。”(《秘密二种:论诗歌的内视与外视》)

不管怎么看,简赫斯菲尔德身上和创作上的中国和日本元素仍让我感到亲切。这就是为什么当我带的博士生杨东伟在康奈尔大学访学期间译出这部《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初稿后,我首先校阅和修订的,就是第三章《通过语言观看:论松尾芭蕉、俳句及意象之柔韧》。

我们知道庞德等人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刷新和激活了我们对自身传统的理解。简不会只从诗歌审美、写作技艺的角度来介绍芭蕉这样的诗人,因为她自己的写作就是一种和她自身的深切存在与生命探求须臾不能脱离的艺术。

年,在初次发表作品并展露才华后,她的一个惊人选择即是放下诗歌创作和人世浮华,独自驱车从东海岸到加州卡梅尔山谷一座荒野中的禅院入住修行。她后来的解释是:“如果我不能更多地理解做人的意义,我在诗歌上也不会有太多作为。”

这就是简赫斯菲尔德让我、也让很多人肃然起敬的一点。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有趣的,还在于她的诗歌翻译。也许,像波德莱尔、庞德等诗人一样,简生来就把一个译者身份携带在了自己身上(这也是我特别赞赏的一点)。更值得留意的是,不同于一般译者,这是一位“作为诗人的译者”。作为诗人的译者并不简单意味着比学者译者或职业译者译得更“大胆”、更富有“创造性”。这里面有着更多也更深刻的东西,甚至可以从诗歌存在本体论的层面上来探讨。

现在,让我简要介绍一下简赫斯菲尔德的这部诗论集。

在《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中,简从诗的眼光、诗的言说、日本大师的俳句、诗歌与隐藏、诗歌与不确定性、文本细读、诗与惊奇、美国现代诗歌中的美国性、诗歌的变形与“泪柱”、诗的奇异延伸与悖论等角度出发,重在考察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transform)世界,或者说我们如何通过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首先我要说,“诗人论诗”在英美已是一种传统,但一位女诗人在这方面如此投入,并创建出一个如此完备、迷人,甚至为我们一时所难以穷尽的诗歌认知世界,这实属罕见。

伊丽莎白毕肖普

的确,如同简自己的诗,她的诗论随笔也属于一种“感性的哲学性艺术”。它们大都由诗人对诗歌听众或大学写作班的讲稿整理而成。它们有娓娓道来的亲切,有具体透彻的分析,当然,还不时给人带来智力的挑战和提升。它们从切身感受出发,文字中跳动着火焰和冰块,洋溢着一种探究精神,但它们却远远有别于一般学者的学术探讨,甚至,它们不仅更感性,也更睿智,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简要做的,就是在借助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的同时又能打破那些呆滞、乏味的体系,引导读者“出去”,像惠特曼那样“在神秘而潮湿的夜风中,一次又一次,静静地仰望星空”。

除了值得信赖的眼光、心智、感受力、判断力,简让我多少有些惊异的,是她那广博、敏锐而又贯通的视野和阅历。她对欧洲传统和欧洲现代诗歌,对自惠特曼、狄金森以来的“美国家谱”,对东亚古典诗歌和文化,似乎都有一种如数家珍之感。她不像一般的美国诗人,她完全超越了地方性和某一种传统限定,而以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作为自己的背景。

同样重要的,是简在“广阔、多变与精确的心灵地形和现实地形”之间相互打通和转化的能力。多少年的修为,在她身上我起码看到这相互联系的几点:超凡的佛学冥想(同时结合了形而上之思),对他者的深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wxyspxzx.net/afhzz/2797.html

当前时间: